
正常心電圖都有一個大致的范圍:
1、正常竇性心率 60~100bpm (對應的RR間期為1s~0.6s)。
2、PR間期:(120~200)ms。
3、QRS寬度:(60~100)ms。
4、QT間期:(340~430)ms(跟心率很相關,此為對應60~100bpm的QT間期正常最高值)。
5、QTc間期:<440ms (QTc為心率校正的QT間期=QT/√RR,臨界QTc值為440~460ms,>460ms判斷為QT延長,<350ms為縮短)。
6、ST段:(-0.05~0.3)mv,(超過正常范圍下移常見于心肌缺血或勞損,上移多見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7、P波幅度≤0.25mv ,寬度≤0.11s。
8、Q波幅度≤同導聯1/4R波振幅 寬度≤0.04s。
9、QRS波群較復雜,一般可認為0.5mv~2.0mv。
10、T波幅度≥同導聯1/10R波幅度,胸前導聯T波幅度高達1.2mv~1.5mv,T波低平或者倒置常見于心肌缺血、低血鉀等。
11、U波:振幅很小,在胸前導聯特別是V3較清楚,可高達0.2~0.3毫伏。
2、心電圖上有各種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T波和(無)u波。要看懂心電圖,就要了解這些波形所代表的意義。
3、臟的特殊傳導系統由竇房結、結間束(分為前、中、后結間束)、房間束(起自結間束,稱Bachmann束)、房間交界區(房室結、希氏束)、束支(分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普肯耶纖維(Pukinje fiber)構成。心臟傳導系統與每一心動周期順序出現的心電變化密切相關。正常心電活動始于竇房結,興奮心房的同時經結間束傳導至房室結(激動傳,然后循希氏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纖維順序傳導,最后興奮心室。這種先后有序的電激動的傳播,引起一系列電位改變,形成了心電圖上相應的波段。
2、QRS波群,繼P波之后出現的一個狹窄但振幅高的波群。由q波(有或無)、R波和S波組成。它代表著興奮從房室結發出先后通過房室束、左右束支和纖細的浦肯野纖維進入心肌細胞,刺激心室的收縮,因此可以將其看作是心室收縮的開始的心電圖表現。
3、Q波,是在出現向上的波之前出現的明確的向下的波形。如果它很小,寬度不到0.04s,深度不足0.15mV,我們將它記做q波;若它高且寬,才被稱作Q波;當然有時它是缺無的。無論有無Q波,第一個出現的向上的高尖的波就是R波;緊隨其后的向下的波就是S波,它也可以根據深度分別命名為S波和s波。之后出現的向上的波被稱作R’(r’)波,向下的波則稱作S’(s’)波。因為波的高低不同,所以可以組合成很多形態,但它也是有限制的,最主要的就是時間限制,通常情況下,正常人的QRS波群的時間0.08s,可以在0.06~0.10s范圍內波動。只要超過這個時限,就應引起注意,特別是超過0.12s便有病理意義了
它與一般的心電圖相比更具有時效性和持續性,一般的心電圖記錄的只是幾個小時內的波形及數值,但是24小時心電圖可以時刻記錄數值變化和波形變化。并且,它所要求的醫療水平比較高一些,因此價格也比一般的心電圖貴一些。它的價格大概在160元左右 ,但是,全國各地醫院級別不同,有時候甚至由于患者本身的體質,價格也會有所波動。
竇性心動過速的臨床表現為心悸,或出汗、頭昏、眼花、乏力,或有原發疾病的表現。另外可誘發其他心律失常或心絞痛,心率多為每分鐘101~160次之間。
健康人運動和情緒緊張可引起心動過速;而酒、茶、咖啡和藥物如異丙腎上腺素和阿托品常引起竇性心動過速。在疾病狀態中,常見的病因為發熱、低血壓、缺氧、心功能不全、貧血、甲狀腺機能亢進和心肌炎。
竇性心動過速的預防很重要,竇性心動過速并不是一個單獨的疾病。在發病時,應盡量避免誘因,如飲濃茶、喝酒及應用興奮心臟加快心率的藥物;還要注意對反復發作、癥狀明顯,而且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的時候,應及時就診,盡早查明原因,以利于防治,如有心肺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時應積極治療;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情愉快,防止過度激動與焦慮。
相
關
百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