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生物學因素
現今對心理疾病最熱門解釋是生物學上的解釋;一個有精神疾病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腦部結構或功能,或者是有不同的神經化學反應,不論是由基因或環境傷害(如胎兒酒精綜合征)引起的。舉例來說,許多被診斷有精神分裂癥的病人被證實在大腦中有腫大的腦室和萎縮的灰質。另外,有些人認為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也會導致精神疾病。許多的遺傳和雙胞胎研究都證實象躁郁癥和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是會遺傳的。
2.心理因素
心理學家認為矛盾、危機、緊張和創傷可能會導致精神疾病,特別是在一個容易受傷的人身上。例如,一個目睹父母親殺人的小孩可能會發展出沮喪和緊張的情緒,甚至得到創傷后壓力心理障礙癥。
3.社會因素
社會學家認為重大事件和情境會導致精神疾病。例如,在社會運動、戰爭或遭受天然或人為的疾病時,該地區的人們有較高的機會得到精神疾病。貧窮、無常和缺乏資源和援助的地區也會比富裕和穩定的地區有較高機會得精神疾病。
雖然遺傳對精神病的成因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并不是絕對因素,也就是有遺傳影響的子女并不一定都會發病,我們不能忽略后天生活環境的因素。
總的來說,各種精神病都有遺傳傾向。輕精神病,如神經衰弱、癔癥、強迫癥、恐怖癥、焦慮癥等遺傳機會較少,而重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遺傳可能性最大,祖父的病是有可能遺傳給孫子的。通過對住院精神分裂癥病人上下4~5代直、旁系親屬進行詳細調查,患病率較一般群體高出7~8倍,國內與國外其他地區調查結果亦大致相同。
而且家系中患病的人越多,與患病者的血緣關系越近,患病的機會就越大。以精神分裂癥為例,如果父母一方患病,其子女患病的機會約為四分之一,就是說四個孩子中有一個孩子存在著患病的可能。如果父母雙方患病,那么其子女患病的機會就高達一半以上了。
精神分裂癥的血緣親屬,不僅易患精神分裂癥,而且還易患其他精神疾病,如精神發育遲鈍及情感性精神病等。從癥狀與經過方面看,下一代發病年齡多早于上一代,而且病情有加重的趨勢。
一般地講,親屬中有精神病患者,其子女就是易患病素質,但這并不是說所有子女都一定會患病。遺傳學家們認為,嚴重的遺傳性精神病患者,其后代患病危險率若大于百分之十的話,通常是要提倡節育的。如果你們希望要孩子的話,就要讓孩子在體質和意志方面得到鍛煉;造成良好的環境因素;要隨時關注孩子的思想情緒,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及時開導,不使其形成精神壓力;讓孩子適時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不使大腦皮層過度緊張。孩子出現頭暈、頭痛、失眠、多夢、煩躁不安易激動時,盡快到精神病院治療,避免精神疾病的發生。
精神病的范圍很廣,不能籠統地說它是不是遺傳性疾病。根據臨床科研資料記載,某些精神疾病是有遺傳的。例如苯丙酮酸尿癥和先天愚型(唐氏綜合征)精神發育不全,它們的基本病因就是遺傳因素。它們的遺傳是由染色體畸變或遺傳性代謝缺陷所引起的。
據統計,絕大多數的精神病患者并沒有遺傳因素。同時精神分裂癥的遺傳,也并非絕對的。因此我們必須考慮遺傳的影響。雖然遺傳對精神病的成因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并不是絕對因素,也就是有遺傳影響的子女并不一定都會發病,我們不能忽略后天生活環境的因素。
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發生精神病,這就看我們的心態,以及是否具有科學合理的生活習慣。因此做為后天性精神病患者在自己是否會遺傳的問題上,不要過于糾結,積極治療精神病是關鍵。
心理專家共識的觀點是,精神分裂癥是遺傳素質和環境因素以及社會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發生的。所以不必太多糾結與精神病遺傳的問題。
相
關
百
科